



聯合國糧農組織公布數據顯示,2021年2月份食品價格指數已連續九個月上揚,創下近7年新高。主要谷物國際價格同比大幅上漲,其中國際高粱價格和去年同期相比上漲82.1%,國際玉米價格同比上漲45.5%,小麥價格同比上漲19.8%。
全球食品價格普遍上漲。世界銀行數據顯示,受疫情影響,全球食品價格在2020年總體上漲20%。
今年,多數主要農產品價格總體上仍處于上升態勢。聯合國糧農組織公布數據顯示,2021年2月份食品價格指數已連續九個月上揚,創下近7年新高。主要谷物國際價格同比大幅上漲,其中國際高粱價格和去年同期相比上漲82.1%,國際玉米價格同比上漲45.5%,小麥價格同比上漲19.8%。
國內來看,大豆、玉米價格自去年年底以來迭創新高,雞蛋等價格也在高位運行,這也帶動其他糧食產品價格上漲。
近期全球糧食價格都在上漲,我國糧食價格會跟隨嗎?
對此,商務部新聞發言人高峰25日在例行新聞發布會上作出回應:總的來說,保障國內糧食市場供應充足和運行穩定有基礎、有條件,糧價大幅上漲的支撐條件并不充分。
“當前我國糧食供應整體充足。從綜合生產能力來看,我國糧食連年豐收,糧食總產量已經連續六年穩定在13000億斤以上。從人均占有量來看,我國人均糧食占有量超過470公斤,遠高于人均400公斤的國際糧食安全標準線。從糧食庫存來看,糧食庫存處于較高水平,小麥、稻谷等口糧品種能夠滿足一年的消費需求。”高峰說。
南華期貨副總經理、中國大豆產業協會副會長、黑龍江省大豆協會會長唐啟軍接受《華夏時報》記者采訪時表示,這些年來,國家高層領導人始終把糧食安全當作首要工作來抓,我國糧食生產總量已經連續6年保持在1.3萬億斤以上的水平,其中,稻谷和小麥兩大口糧自給率達到100%。
國內食用農產品價格“難以大幅上漲”
事實上,國內食用農產品價格也經歷了一波上漲。大豆價格自去年年底以來迭創新高,收購價超過3元/斤大關;雞蛋主流報價目前普遍在3.56元-4.10元/斤;國內玉米價格2020年上漲40%,迎來了難得一見的大牛市,主產區黑龍江玉米從初期的潮糧(25%以上水份)每公斤1.88元左右的價格一路飆升至潮糧每公斤2.6元、干糧(18%以下水份)每公斤2.92元,創黑龍江省玉米收購價格新高。
高峰表示,2020年以來的糧價上漲是多種因素疊加的結果。從國際市場看,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蔓延,加之沙漠蝗蟲、東南亞旱災等多種因素的影響,加大了國際糧價的波動幅度,世界谷物價格指數已經從去年6月以來連續9個月上漲。
從國內市場看,隨著國內生豬生產快速恢復,玉米和大豆的需求短期內增加較多,價格上漲,帶動其他糧食品種價格上漲。加之市場對糧價看漲的預期較強,糧食生產企業和農戶囤貨惜售的心理也支持糧價上漲。
關于主要食用農產品價格,今年春節以來,國內食用農產品價格持續回落。根據商務部的監測,上周(3月15日至21日)全國食用農產品市場價格指數比前一周下降了0.9%,連續5周累計下降9.6%,比年初下降了5.6%,同比下降了2.7%。其中,大米、面粉的價格與前一周相比穩中有降,與年初基本持平。豬肉、蔬菜的批發價格比前一周分別下降2.3%和1.5%,比年初分別下降19.3%和9.2%。目前,國內主要農產品生產形勢穩定,生豬產能持續恢復,禽、蛋、蔬菜等隨著氣溫回升供應增加。總體來看,食用農產品價格難以大幅上漲。
并且,商務部將繼續加強市場監測,密切關注米、面、油、肉、蛋、菜等商品的供求和價格變化,并根據市場的形勢,會同有關部門視情做好中央儲備的投放,適時增加市場供給。
我國糧食豐產有保障
糧食產量方面,事實上,我國糧食產量已經“十七連豐”。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,我國2020年全國糧食總產量為13390億斤,比上年增加113億斤,增長0.9%,產量連續6年保持在1.3萬億斤以上。
2020年,各地加大對糧食生產的支持力度,層層壓實糧食生產責任,積極落實各項補貼政策,提高農民種糧積極性,糧食產量再創新高。糧食播種面積穩中有增,全國糧食播種面積17.52億畝,比上年增加1056萬畝,增長0.6%。糧食單產有所提高,全國糧食作物單產382公斤/畝,每畝產量比上年增加0.9公斤,增長0.2%。
分品種看,稻谷、小麥、大豆產量均增加,玉米產量略有減少。2020年,全國稻谷產量4237億斤,比上年增加45億斤,增長1.1%;小麥產量2685億斤,增加13億斤,增長0.5%;大豆產量392億斤,增加30億斤,增長8.3%;玉米產量5213億斤,減少2億斤。
以大豆為例,據國家糧油信息中心數據顯示,2020/21年度根據國家糧油信息中心數據顯示,2020/21年度中國大豆總產量為1960萬噸,較2019/20年度的1809萬噸增加8.3%,因為單產以及播種面積增長。其中黑龍江產量為877萬噸,較上年的780萬噸增加12.43%。
高峰表示,商務部將加強對地方商務主管部門的指導,落實好相關的保供穩價工作,確保國內農產品市場基本穩定。
農民種糧積極性有望進一步提高
在保供穩價的同時,提高農民的種植積極性也在考慮之中。
一個利好是,今年的中央一號文件中很大篇幅講糧食生產,目標任務除了“糧食播種面積保持穩定、產量達到1.3萬億斤以上”之外,還有“農民收入增長繼續快于城鎮居民”,并要求“穩定種糧農民補貼,讓種糧有合理收益”。基于此,農民種糧積極性將進一步提高。
2021年稻谷最低收購價有所提高,就釋放了這樣一個好的信號:讓農民種糧有錢賺,種糧有合理收益。
稻谷和小麥是重要口糧,今年重點提出要穩定稻谷和小麥主糧品種的種植和產量。特別是在2020年之后的這段時間內大豆和玉米價格漲勢迅猛,種植效益較高的大背景下,對于稻谷和小麥的種植提出了較大的考驗。
對此,唐啟軍建議堅持并進一步完善稻谷、小麥最低收購價政策。“為了防止品種上的改種,就要在稻谷和小麥最低收購價政策上有所提升。從今年的情況看,稻谷和小麥的最低收購價都有所增加,2021年小麥最低收購價上調一分至1.13元/斤,2021年早秈稻、中晚秈稻最低收購價上調一分至1.22元/斤和1.28元/斤。所以,最低收購價格的提升是對于農戶種植收益的保障。”
從大豆和玉米種植來看,自大豆和玉米品種取消臨時收儲政策以后,國家為了保障農戶的種植利益,開始實行生產者補貼政策。唐啟軍建議進一步完善大豆和玉米品種的生產者補貼政策。據他介紹,從最近幾年的生產者補貼方面看,國家為了玉米市場“去庫存”,同時振興國產大豆市場,在生產者補貼方面開始向大豆傾斜。黑龍江大豆的補貼在200元/畝以上,玉米的補貼不足50元/畝。
“2021年國家在權衡種植結構、種植效益、種植成本等關鍵因素后,會進一步完善大豆和玉米的生產者補貼政策,讓大豆和玉米的種植者都有所保障,在利益方面有所補給。”唐啟軍表示。
此外,唐啟軍建議擴大三大主糧作物完全成本保險和收入保險試點范圍。2021年試點范圍繼續擴大,有利于進一步提高農業生產的抗風險能力,能切實保護農戶種糧積極性和利益。
農業豐,天下興。
2021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,今年糧食產量保持在1.3萬億斤以上。“繼續穩定和保持我國糧食產量在1.3萬億斤以上水平,是我們必要和必須的工作內容,也是中國穩定與發展的‘壓艙石’。”唐啟軍說。

